河下石板街有多条,不是由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完成的。正如程纲所说,“继成善举者,指不胜屈”,大约先由一人倡导,然后有许多人效仿,东一条西一条,南一条北一条,逐渐增多,便有了若干条石板街纵横交错,形成多个热闹繁华的十字路头,构成西湖嘴市、姜桥市、相家湾市、罗家桥市、古菜桥市、米市、柴市、花市、西义桥市等粮、油、柴、鱼等市口,使河下成为一个有二十二条街,九十一条巷,共达十三坊,用石板路为血管脉络组成的生机勃勃的小镇。
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自铺设以来,这些石板街一直使用至今。由于有了几百年的时间,人走驴踩车蹍,石面已踏磨光滑,磨损严重,中间有一条凹槽,石块之间多处上下错位,高低不平,但仍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石板街迄今犹存估衣街、琵琶刘街、中街、花巷街、茶巷街、西湖嘴街、罗家桥街、粉章巷、干鱼巷等,构成了河下石板街文化,为古镇风貌中的亮点。
2005年,淮安区地方政府拨款对湖嘴街、花巷、估衣街的石板街进行了一次修整,整治了街道两旁的户外环境,疏理了排污水沟,将电力、通讯线路设施深埋地下,地表仍覆以石板,恢复明清时代步行街的繁荣风貌,大大方便了人车通行,为发展古镇的旅游事业与振兴古镇经济提供了基本条件。
亘古千年的石板街,默默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艰难与辉煌。石板静静延伸,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