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保护管理

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吴政隆在2019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大会上的主旨讲话

来源:会议
 

运河,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卓越创造,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伟大见证。运河连接了江河湖泊,沟通了城乡村镇,承载着人员与货物、技术与思想,更承载着智慧与友谊。今天,我们在中国江苏扬州这个运河古城集聚一堂,共叙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是因为我们的与会城市,都和运河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或因运河发端、起源,或因运河哺育、滋养,运河成为我们城市的血脉,构筑我们身份的趋同,我们有理由通过“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这一平台,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络,经验共享,合作互利,促进世界运河城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中国大运河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沟通南北、贯连古今。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年,中国运河沿线八省(市)35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拾运河记忆、重温运河风光、重现运河辉煌。


江苏省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是运河沿线省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江苏段运河自古以来,沟通水系最多,覆盖地域最广,通航里程最长,漕盐运量最大,沿线城镇最繁华。而现今的江苏,仍系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黄金水道”。江苏段运河纵贯南北790公里,拥有运河遗产区7个、世界遗产点22处、遗产河段6处,沿线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串联起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拥有苏州古典园林、雕版印刷、蚕桑丝织技艺、昆曲、剪纸、古琴等多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5座全国文明城市、12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资源。


近年来,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眼于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传承江苏文脉,把握世界遗产属性及国家战略定位,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努力走在中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前列。


一、回顾


(一)历史长河中的“江苏自觉”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江苏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会商决定,将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转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着力加强和完善大运河专职保护管理机构。省政府先后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江苏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起草编制《江苏省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省内各市齐头并进,苏州着力打造运河风光带,常州着力打造全景式运河遗产带,镇江着力打造“运河第一街”,扬州着力打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示范区、“世界运河城市之都”,淮安着力打造32公里里运河文化长廊,宿迁实施了世界遗产点龙王庙行宫等保护修缮项目,徐州规划建设了微山湖鱼乡风情旅游、运河梦华旅游、中运河风情旅游、新沂“一山一湖一古镇”旅游等景区。江苏,一直以先行者和奋斗者的自觉,开启运河保护的新征程。


(二)保护传承中的“江苏担当”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江苏提供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1+3”功能区战略和发展理念,扬子江城市群8个设区市中有5个(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在大运河沿线,江淮生态大走廊囊括长江以北4个运河沿线设区市(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正在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古老的通扬运河早在汉代就连通了海陵、如皋,应当说,泰州、南通也都是运河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之时,江苏设立了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组建了省级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搭建了WCCO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启动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程序,创新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同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同时,江苏启动实施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组织编纂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制定发布《中国大运河蓝皮书》,成功举办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年会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大会、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作为运河大省的江苏,正在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走在前列,做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新业绩,谱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篇章。


(三)科学利用中的“江苏样板”
今年以来,江苏实施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数字云平台、中国漕运城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以大运河为主干线,以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和徐州等运河城市为规划范围,打造世界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样板区。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育运河之生态,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南水北调国家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大运河及其沿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同时,江苏将依托大运河“黄金水道”和人文生态优势,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打响“千年运河”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二、思路
中国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其中江苏最有优势和条件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关于江苏的目标定位,江苏有着自己的思路:坚持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坚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科学把握好点、线、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河、城、人的关系,全面展示“千年运河”历史文化传承,全景展现江苏运河沿线地域文化精华。


(一)青山隐隐水迢迢——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依托
建立沿河优质绿色生态带,应是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工程、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基础的依托。一是要深化河道整治,加快修复省内运河故道、水工设施、码头桥梁,完善全省域运河河段,开挖徐连、宿连运河,恢复运河遗迹湿地,根据实际情况宜通航则通航、宜景观则景观、宜展示则展示。二是要实施水上畅通工程,深化运河航道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航道改建任务,提升航道能级,提高运河水运设施建设标准和通航水平。加强运河环境景观整治,实施堤岸绿化等工程,改造提升沿运河道路标准,建设运河高标准步道。三是要优化生态环境,推进世界级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样板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走廊和淮河流域东部生态屏障建设,打造联结太湖、高宝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五大湖区,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故道三大河道的“五湖四河”(包括大运河)生态示范区。加大运河沿线工业结构调整,加速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保护和利用滨河区域野生、半野生环境,建设滨河绿带,打造城镇滨水景观长廊,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二)至今千里赖通波——以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
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别纷呈,在全力保护运河资源的同时,能最大力度挖掘运河遗产的后续作用,是对运河遗产价值的最大发挥。考虑以各市大运河遗产点为中心,推动运河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旅游广泛弘扬运河文化。串联起各区域范围内的遗产点段,着力发展大运河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江南运河旅游片区、淮扬运河旅游片区、中运河旅游片区,为游客提供感悟文化、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铸造“江苏运河”国际旅游品牌,打造有特色、有韵味、有乡愁的沿运文化旅游线路。


(三)两岸花柳全依水——以沿岸产业发展为重点
打造形式多样的运河文化展示平台,发展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产业。沿河就船闸、码头等功能性遗产点,就地取材设置解读、考古和展示场馆,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市场相结合,大力开发运河文创产品。推进沿运河特色创意设计产业带建设,加强运河文化文物创意设计,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品牌农产品。积极发展历史经典产业,让丝绸、苏绣、紫砂、泥人、玉雕、漆器、园艺、香醋、美酒、美食等大放异彩。


(四)春风十里扬州路——以加强研究交流为纽带
加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加大对运河文化遗产、运河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建设一批大运河遗址公园、文化公园和博物馆、展览馆、体验馆,形成大运河文化展示博物馆群(带)。建设大运河数字展示馆,研发网上虚拟活态大运河,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大运河水利技术、河工智慧、景观风貌等。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运河文化非遗传承人,打造一批凸显运河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演艺、民俗等品牌活动。放大鉴真、崔致远、马可·波罗、普哈丁、赛珍珠等历史名人效应,拓展江苏运河文化的对外交流,组织海外展览、展演、展示活动。


三、愿景
下一步,如何更好的以运河为主的众多遗存遗址为载体,量体裁衣、以人为本地为其注入适应现代市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内涵,既将历史遗存的骨架完整地保留下来,又让文化精神的脉搏生生不息,我们需要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地思考。


各位领导、嘉宾,运河之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于绵柔之中蕴藏着坚韧的力量。这力量赋予我们自信和勇气,推动我们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同进步,一起创造运河与城市、人民与环境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可以加强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将这种基于运河之水的交流合作常态化、长远化,让运河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让长河之水源远流长地滋润沿线城市,让运河的历史遗存得到当代彰显,让古韵的经久芬芳铸就城市新魂。


1.jpg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