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带您走进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两座重要的县城—河南省浚县和滑县,这两座古城与大运河结缘都有千年之久,至今,当地运河仍基本保存着原有的线路和模样,持续通航达1800年。接下来,就跟随记者深入探访,一起触摸运河沿岸的人文脉络,感受昔日繁盛与今朝风韵。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与大运河结缘已有千年之久,被誉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中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一段。站在云溪桥头,看见桥面的青石光润如玉,桥墩下的水兽勇猛如生,千年运河水就这样静静流淌,也似乎在诉说历史的潮起潮落。 原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介绍,当时大运河上有运兵器的、运粮食的、后期运输保障物资的、包括运送伤员,10万多人在这河上传送,可想而知当时这条河是多么繁忙。 据了解,大运河浚县段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71公里,现称卫河,曾持续通航达1800年,是河南省目前保留较为典型的大运河河段,也是历史上具有关键性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近年来,借势大运河申遗成功,浚县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扬古”理念,全面加快古城保护建设步伐,逐步恢复运河古城风貌,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致力于保护建设好“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张富民坦言,在申遗成功的十年里,当地制定了大运河发展规划,他们按照规划把浚县段的71公里划定了10个景点,作为旅游区将来去打造,这10个景点正好把浚县段的71公里大运河沿线全部都点缀下来了,让运河作为一条金线,10个景点就是10个珠子串起来,让它闪闪发光。 古老的运河穿境而过,也赋予了滑县别样的韵味。大运河滑县段古称白沟,最早修建于公元204年,隋朝时期成为大运河永济渠段,明代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是华北平原上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据介绍,这里现存原生态古河道8.2公里,古码头、古城墙以及古建筑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航运的繁荣。 滑县运河遗产监测中心宣传股股长王国鸿告诉记者,他们是在之前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河道本体进行保护,包括整体环境的提质,还有周边环境的提质,然后又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还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运河给滑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如何更好地将运河文脉延续下去,使运河文化实现“新生”、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呢?近年来,滑县当地政府多措并举实施了大运河、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工作。 王国鸿表示,他们在保护和建设方面掌握了一个原则,就是遗产保护与民生的无缝对接,通过对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让老百姓更大地有了一些归属感、获得感、自豪感,这些是无价的,未来做好一些公共基础配套,还有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将滑县建设成为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让环境也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