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韵河天地 >> 运河文化

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来源:
 

    2013年9月11日,在人们还在晨练和享受早餐的时候,“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组就踏上了前往柳孜运河遗址的道路。这一站,考察组走进淮北柳孜镇柳孜码头遗址,拨开运河的神秘面纱。

 

   追溯运河曾经的辉煌

    穿街而过的宿永公路上,华贵的宝马轿车与质朴的农家板车擦肩而过,车辆散出的尾气与老汉喷吐的烟雾融合在一起。车水马龙的公路喧闹使这个北方偏远集镇显得愈加幽静。抬起头来,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就出现在了眼前,考察组就从这里走进深隧的历史长廊,去聆听大运河昔日的声音,去追溯柳孜集曾经的辉煌。

    “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柳孜运河遗址安详地静卧在泥土柔软的怀抱里,脸上满布着历史风霜留下的印痕。”车子还未到达目的地,张秉政教授就兴奋地向随行成员谈起了柳孜运河遗址。

    濉溪县文化委周金华主任、文管所仲继元所长在这里迎接了考察组,并安排了专门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解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过程和发掘成果。

    “遗址内最大的构物便是南北两个石筑桥墩,东西长南北窄,四周界限分明,临水石面为陡直的立壁。桥墩地基叠压在唐代文化层之上,砌体中是大小、厚薄不一,形状、色度各异的石灰石。”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考察组成员都兴奋起来。一块块很不显眼的石头堆砌在一起,就有了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人肃然起敬。这种积聚成体、团结合一的特性也就是柳孜运河遗址传达世人的一种运河精神。

    恰逢淮北电视台在这里录制节目,考察组也就从主持人的叙述中了解了遗址出土的两大宝:瓷器和沉船。

    据了解,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铁器、铜钱、石器、骨器等文化遗物,其中瓷器数量最多,有碗、盘、钵、罐等二十多种器物,制作时代涵盖了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八个朝代,源自全国南北方寿州窑、越窑、钧窑、定窑等二十多个著名窑口。出土陶瓷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在中国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各种式样的瓷器,含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羞涩,从泥土中缓缓走来,一下子在阳光下变成了光彩照人的美丽少妇,让人既惊羡又敬畏。

    柳孜遗址的重大发现远不在这些瓷器上。在石筑构体之下及其周围,前后两期发掘共出土了九条唐代及其以前的沉船。这些沉船相互挤靠、叠压在一起,就像玩累了的孩子,裸躺在地上歇息。沉船,如此密集地分布在柳孜遗址的探方内,定格了一幅“半天下财富,悉有此路而进”的“繁忙漕运图”,三维地记载了历史上通济渠的静止瞬间。这些黝黑的船只,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地卸货。站在遗址之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长河落日下熙来攘往的喧嚣, 远上白云间里水流不息的涛声;宛若看到了一根勒在船夫背上的纤绳在牵引蓝天下飘动的帆影,一群蹦跳的鱼虾在打捞九曲回肠的渔歌。一叶小舟就是一只深邃的眼睛,就能在今天的平原上让人看出一池清澈碧水、一段云雾升腾的运河。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