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自行车、一部照相机、一本笔记本,算得上是记者刘世昭工作的全部缩影。35年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世昭和同事沈兴大一起单车骑行五千多公里,用他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对于刘世昭来说,当初骑行采访中的每个故事依旧历历在目,那一年他和沈兴大相约以后再一同骑行大运河。这么多年这句话始终萦绕在脑海中,无法释怀。今年刘世昭68岁了,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情怀之旅,而昨天他来到了苏州,这个被他誉为天堂的地方。
苏州有他割舍不断的情怀
早在35年前的1981年,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刘世昭和同事沈兴大,骑着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骑行采访。那一次沿京杭大运河的骑行探访,历时四百余天,两位年轻的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和传播了大运河风物。当时,刘世昭和沈兴大是外宣杂志《人民中国》的记者和编辑。
后来刘世昭陆陆续续地来苏州七八次,每次都是带着工作任务来的,他专题报道过寒山寺听钟声、苏州园林、苏州古镇周庄、太湖开捕等题材,并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新闻图片。
刘世昭说,这次骑行到苏州差不多已经有2个月时间了,和过去一样,他迫不及待地在苏州古城中开始骑行,他去了山塘街、平江路,登上了北寺塔。他用手中相机记录下了现在的苏州,而回去后他做的就是翻出35年前的老照片,让所有人能从他的照片中看到历史的变迁。
他打算办一个运河摄影展
刘世昭回忆说,35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形势也蒸蒸日上,但是,当时的交通条件还很差,甚至很多地方还是泥泞的土路。刘世昭和沈兴大骑着自行车,驮着行李箱和资料,沿着运河从北京到杭州,采访、写稿和整理图片,很是辛苦,甚至一日三餐都没有规律。在404天的采访中,他们走遍了运河两岸53个县77个村镇,采访了上千人,纪录了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影像和文字记录都已经成为了珍贵的资料。
2008年,刘世昭退休后,继续被单位返聘。直到2014年,他才离开了工作岗位。每当闲下来时,埋藏在内心的那个心愿就会不由自主的跑出来。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他重走大运河的愿望则更为强烈。就这样,为了再次骑行大运河,刘世昭做好了准备。68岁,一位老人,一位一辈子扛着相机的老人,再次踏上了骑行大运河的征程。今年2月28日,刘世昭在北京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刘世昭告诉记者,他这次骑行运河,计划历时两个月。骑行拍摄完成后,将整理出来,办一次运河摄影展,把镜头里的运河文化呈献给观众,同时,他还想出一部书,把两次骑行运河的故事写出来,还原35年间运河沿岸变迁和民俗。